首页> 动态> 社保资讯 > 正文

2021年医保新规来了!5月1日起,以下3类人将被严惩

2021-06-02 14:50:47

    医保作为我国保障国民生活的一个基本保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对医保福利待遇的完善,我国的参保人数也越来越多。根据医保局发布的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已经达到了13.6亿人,其覆盖面在95%以上,基本实现了每人都拥有一张社保卡。

    根据医保局的统计,2020年全年的医保基金的总收支分别为24638.61亿元和20949.26亿元,其中医保基金的结余总计31373.38亿元。结余按照13.6亿的医保人员计算,平均每位参保人员从医保中“获益”1544元左右。在这2.1万亿元的医保总支出中,可能挽救了不少的贫困家庭。

    为了让老百姓减轻负担,不轻易“因病致贫”,近年来将医保社保等相关政策完善的越来越成熟。但是却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违法进行骗保等行为。

    为了将医保机制完善的更加全面,也为了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从2021年5月1日起,我国出台了首部《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其中对医保基金的使用范围有了明文规定,也对参保人员和医保的定点机构做出了一个更全面的规范。

    同时,面对不少“投机取巧”、利用医保的漏洞进行违法行为的举动,也出台了相应的惩罚规定。从2021年5月1日开始,有以下这3种行为的人将要难过了,一旦发现将会受到严惩。

    严厉打击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

    根据央视新闻在2021年1月的报道,去年医保局对全国99.8%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骗保打击的检查,总共追回了219.2亿元的医保资金。

    根据相关的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到今天,医保局总共曝光了29例骗保案件,诈骗的招数“五花八门”。其中有打着公益的名号,采取挂床住院,开具虚假病历的骗保手段,还有故意延长住院日期,增加用药数量和多记诊疗费用的骗保手段等。

    针对骗保行为,我国难以容忍,将对该行为处罚骗保金额的2倍以上和5倍以下的罚款。

    严厉禁止定点机构乱收费、乱开药等现象

    为了严厉整治乱收费和乱开药的现象,《医保条例》中明确规定,不可以对病人进行过度检查、不可以大量、重复的开药,如果因为这种情况造成医保基金的流失,将处罚损失金额的1倍或2倍以下的罚款。

    并且该《条例》中的还规定,如果定点医药机构中出现以下情况,比如负责人没有按照规定保管病人的病历、费用明细和处方单子,没有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费用明细和费用结构等,将面临最高5万元的罚款。

    医保和新农合不能重复报销

    有的人在农村已经缴纳过了新农合的费用,到了城市后又缴纳了医疗保险。虽然新农合和医保可以一起购买,但是不能一起报销。如果是不知情的情况下报销了两次,可以进行教育处理,但如果是故意重复报销,不仅要退还违规报销的金额,还要暂停其医保服务的3到12个月。并且出现将本人的医疗保障凭证交给别人冒名使用,也将面临以上相同处罚。

    近年来,对欺骗、诈骗等骗保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随着首部医保《条例》的出台,相信以后一切在违法边缘的行为将会得到一个有效的遏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条例》外,今年我国的医保政策也出台了不少相关的福利待遇。比如调整了医保二次报销的比例,规定起付金额5万元,报销50%;起付金额超过5万元,报销60%。除了二次报销外,今年的3月1日,我国正式启用了新版医保目录,根据相关的预测,新版医保目录将在2021年为患者减负280亿元。

    在医保2021年2月1日发布的新规中,提出了以后上医疗定点机构购药需要“人证合一”,除了要出示本人的医保卡外,还需要本人的身份证。若是帮别人购买,也要能出示可以证明参保人的参保凭证,比如医保卡、社保卡等证件,若是“人证不符”,定点机构有权利拒绝提供服务。除了购药上的规定外,我国已经有15个省市率先开展异地医保跨省结算试点。

    医保作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利好。对于2021年5月医保《条例》的实施,你有什么看法呢?

阅读 3278
51社保 正在成为企业标配
14000+
企业
530万
服务用户
外包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智能社保SaaS服务
  • *
  • *
    • 选择企业规模
    • 10人以下
    • 10至300人
    • 300人至1000人
    • 1000人以上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添加客服微信
51社保客服微信

识别二维码

申请免费试用

请选择您的咨询类型

企业业务

个体业务

立即开始咨询

与专业人员沟通解决方案

立即咨询

400-668-5151

51社保-好社保

51社保暂不提供面向个人的社保代理服务,如想了解个人社保相关知识,请扫码关注「好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