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11:45:37
今天的文章,我们继续来说说双倍工资的话题。
不是未签合同的情形,都需要赔付双倍工资!这个是重点。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盘点还有哪些情形即使不签合同,也不用赔偿双倍工资及关于双倍工资需要额外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面的这几种情况即使没签合同,也不用赔偿双倍工资。
《一》三类人员,没签合同,不用支付双倍工资
解析:所谓的“三类人员”,就是指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领取退休金的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这“三类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是劳务关系。
因此,此三类人员即使没签合同,也不用支付双倍工资。
图片来源摄图网,已获授权
《二》用人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用人主体资格,不用支付双倍工资
解析:《劳动合同法》第二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
也就是说,除了这些主体资格外,其他不具备用人主体资格的,即使没签合同,也不用支付双倍工资。
《三》未签合同,但就合同内容达成合意的,不用支付双倍工资
解析:这句话乍一听,有点绕嘴,其实很简单,你可以这么理解。
虽然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但是已经签订的文件中已经具备劳动合同的基本事项,或者虽然缺少部分条款,但根据上述书面文件内容可以确定双方之间基本权利义务关系情形,则亦应视为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
比如说:入职信息登记表、录用审批表、录用审批流程,等文件,上面已经显示职务、薪酬、办公环境、相关条款、入职信息等。
这些文件虽未冠以《劳动合同》名称,但是基本条款已经具备劳动合同的条款、内容,应当视为已经签订劳动合同。
《四》未签合同,但已过仲裁时效,不用支付双倍工资
解析:正常情况下,增加一倍的工资属于惩罚性赔偿的部分,不属于劳动报酬,适用《调解仲裁法》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即一年的仲裁时效。
在劳动者主张二倍工资时,因未签劳动合同行为处于持续状态,故时效可从其主张权利之日起向前计算一年。因此,如果劳动者在单位工作已满两年,则二倍工资已过仲裁时效。只要单位不同意支付二倍工资,则劳动争议仲裁委或法院就不支持该请求。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但已过仲裁时效的,不支付二倍工资。就好比,再好吃的东西,一旦过期了,就不能吃了。
除了正文说的四种情形之外,还有几种情形,即使没签合同也不用支付双倍工资。比如说:
(1)用人单位已尽到诚实义务,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可不支付二倍工资;(2)用人单位未与法定代表人签订劳动合同的,一般不支付二倍工资;(3)不知情的用人单位无需承担对劳动者支付未签订合同的二倍工资惩罚性赔偿责任等等。
另外,关于双倍工资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双倍工资怎么计算?
解析: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是劳动者的每月工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2)双倍工资,需要计算几个月?
解析: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那么,这也就意味着用人单位最长支付 “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总共11个月的“双倍工资”差额。
由此可见,双倍工资并不是一个多么神秘的存在,更不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组织,更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让人担心。
更多的时候,是你对他还不足够了解,还不能完全驾驭,仅此而已!
51社保网
51社保服务号
51社保暂不提供面向个人的社保代理服务,如想了解个人社保相关知识,请扫码关注「好社保」